制度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步,都体现了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时代理念,汇集了观念更新、改革深化、利益调整等“历史合力”,以制度形式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时代命题,构建起支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格局的制度框架,诠释了一个执政党治国理政智慧和能力的时代演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为中国人民所认同、所接受、所欢迎,并在实践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是“中国制度”的两个关键词。“社会主义”是“中国制度”的本质属性,“中国特色”是“中国制度”根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固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社会理想、价值追求,没有丢掉“老祖宗”,而且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一系列新做法、新经验上升到社会制度层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3.定型任重道远,完善永无止境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制度完善永无止境。理论的与时俱进催生制度的与时俱进,道路的不断拓展需要制度的不断完善。
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尚且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如此。不论是用毛泽东的话讲“草鞋无样,边打边像”,还是用邓小平的话讲“摸着石头过河”,都表明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依然在探索完善中。
不断变革的社会状态当然需要制度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不断改革、探索中巩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才能不断培育生长点、释放生命力、展示优越性。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决不是动摇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而是意味着一些已经成形的制度体制还要进一步变革,意味着要对既定利益结构进行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和民意的调整。这一过程必然会招致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对,会有极其巨大的阻力和意想不到的波折。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拿出一往无前的勇气,不断用好的制度来革除不好的制度,用好的制度环境来取代不好的制度环境,用好的制度变迁路径来替代不好的制度变迁路径,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科学、健康、规范、进步的制度保障。
人民群众是历史和制度的创造主体,是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之源。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实践之中,从中获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巩固发展的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只有以人民为主体,拜群众为老师,才能真正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源头活水,使其焕发出无尽的生机活力。
小平同志曾经设想,到建党100周年时,争取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回望过去,制度创新带来巨大发展成就,不仅使转型期中国朝着“制度定型”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也将一个执政党、一个国家的制度创造、制度自信写在了走向未来的新起点上。
五、思考题
1.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3.作为一名党员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该如何坚持制度自觉和制度自信?
六、延伸阅读
1.《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陈锦华等,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
2.《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李忠杰,《前线》,2011年第08期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学习札记》,刘新如,解放军报,2011年7月26日7版
4.《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马丁·雅克,中信出版社,2010年1月
5.《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郑永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