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生活
文/冉思尧
延安,曾是一个被赋予了很多色彩和使命的名字。这个曾为人所敬仰不远万里投奔而又为某些人所仇视欲除之而后快的地方,究竟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延安,有它的伟大崇高,也有它的“柴米油盐”。
“吃”在延安
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当时战火已经席卷中国大地,生灵涂炭,饿殍遍野,但在边区不仅相对安全,还可以吃上一顿饱饭。延安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供给制,初到延安最直观、最新鲜的感受,莫过于“有饭大家吃,有吃大家饱”了。伙食一般标准是“每人每天一斤半小米、一钱油、二钱盐”。小米是主食,菜多是土豆白菜汤或南瓜汤,上面浇一勺葱油。每次开饭盛小米的是一个直径约一米、半米高的大木桶,盛菜的是一个大粗瓷盆,众人围着小米和菜盆,或站着或蹲着,一会儿就吃得精光。每月也有一两次馒头或肉丁烩面条来改善伙食,每逢那天就跟过节一样,饭碗小的或吃饭慢的在这种时刻总是比别人着急。建国后曾任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等职的何方晚年回忆吃馒头时,仍略带自豪地说:“我基本上不用嚼的,吃一口当场就咽下去了”,“一顿饭起码能吃十三四个,女生也能吃十一二个”,对于吃面条更有心得,不怕烫不用嚼,“面条一到嘴里,就自动滑进去了,有什么嚼头呀?”
虽然有饭吃,但毕竟油星太少,又都是长身体的时候,学生们常馋得慌。因为延安太穷,外来客人反而掏钱做东,成为延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1938年5月,美国驻华使馆参赞卡尔逊上校,在延安邀请老外医生马海德“下馆子”。路上许多熟识的人向马海德打招呼,马海德便邀他们同去,走到饭馆时,后面跟随了十几个年轻男女,他们笑着闹着,完全沉浸在聚餐的快乐中,真可谓“共产”了。
到了大生产运动以后,在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各单位开荒种地、养猪创收,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机关、部队、学校的大灶每人每月伙食标准为“肉2斤、油15两、菜30斤、盐1斤”“。油、肉和蔬菜比过去有了很大增加,各种粗粮也可任你吃饱”,每隔十天半月还能会餐一次,每人分一碗红烧肉。不少人在会餐的时候吃得撑得无法爬山回宿舍,常有人仰倒在路边,还有人吃得拉肚子。即便如此,人们还是盼念着下一次会餐。
“穿”在延安
到达延安的知识青年,一切吃穿用度都由公家统一供给。一般衣服是从国民党给八路军的军装中省出一部分来给学生,每年发一套单衣,两三年发一套棉衣。因而当时的延安城内,满目皆是灰军装。延安本地也产土布,多染成深蓝色,后来边区经济一度困难,土布衣服也成了热门首选。也有极少量从国统区购买的青色斜纹布,这种布料缝制的衣服主要供给高级干部以及外来的学者、专家,被戏称为“干部服”。在那个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延安服装的式样和颜色还是很单调的。
但是,青春的气息无法阻挡。女学生们在领到新军装后,总要想方设法修饰一番,要么在领口处翻出个白“色的衬领,要么在袖口处补上一块其他颜色的布”。男同胞们也不甘示弱,纷纷展示他们在这方面的才华。当时在鲁艺戏剧系任教的塞克常“身着短大衣,围着红围巾,戴着船式黑绒帽”,萧军穿的是自己动手设计裁剪的俄国式衬衣,用紫色的布料绣边,胸前扎上花、树枝之类的图形。当时的鲁迅艺术学院总是引领着延安服装潮流。
由于在延安接受了新思想,部分人也开始以贫为荣,故意穿得破烂一些,来表示自己的“无产阶级化”,而领导人或者知名人物的穿着也并不考究,“冼星海指挥《黄河大合唱》,穿的就是陕北牧羊人穿的光板羊皮袄,听唱的毛泽东等人戴的是羊毛擀的毡帽”。
穿鞋那时候也没有太多差别,除极个别来延安的有双皮鞋外,一般人都穿的是布鞋或草鞋。每到了夏天,有人用木板做成木屐一样的木板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