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中国力量
发展。不管将来社会怎样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劳动始终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强劲动力。每个人只有以勤劳融入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才能成就自身的价值。
对于未来,每个人都有很具体的梦想,期待收入更高、保障更好、环境更美、工作就业更为稳定等等。要填平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一个人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
二、辨析题
1.个人梦与国家梦的关系
个人梦和国家梦,有内在联系,这就是个人的奋斗离不开国家,离不开国家梦的实现。同时,国家梦的实现,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又有赖于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发挥出来。所以,为了实现这样一个梦想,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氛围,把全民族的梦想和追求凝聚在一起。
2.强国与富民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强国与富民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一方面,富民以强国为前提,国不强则民难富。另一方面,强国以富民为目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为了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事实表明,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强国和富民的有机统一,是现实的需要、人民的愿望。
三、拓展阅读
1.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后改名继坤,字忠清,明亡后又改名炎武,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他是明清之际著名的经学家、思想家,有“清学开山”之誉,和王夫之、黄宗羲一起合称清初三先生。
顾炎武中秀才后,科场屡次败北,严峻的社会现实把顾炎武从科场中震醒,他毅然致力于研究关于国计民生的真学问,试图从中去探寻国贫民弱的根源所在,从而揭开了自己一生为学的新篇章。目睹了清军南下时的野蛮屠杀,顾炎武愤然投笔从戎,在苏州参加了抗清斗争,失败后家破人亡。顺治十四年(1657)秋,45岁的顾炎武将家产尽行变卖,只身弃家北去,开始了以后20多年漂泊不定的游历生活,通读了历代正史及各地志书、名人文集、奏章典册等文献,往来南北东西数万里做实地考查。当时的顾炎武以精湛的学术造诣名著朝野,但清政府屡次征聘,都被他坚决拒绝。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70岁的顾炎武病逝于远离故乡苏州数千里之外的山西高原上。作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景仰。
2.钱学森:为国读书
青年时代的钱学森就树立了为民族强盛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人生志向。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钱学森选择了交大,攻读铁道机械专业,准备日后实践“交通救国”的抱负。1934年,他考取第二届庚款留美飞机设计专业留学生,抱着“航空救国”的理想赴美深造,并通过刻苦努力成长为世界顶尖的应用力学、火箭技术专家。1955年,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优裕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历尽艰辛回到祖国。之后,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我国科技发展和国防科研事业。怀着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他带领老一代航天人,克服重重困难,铸就了“两弹一星”的历史丰碑,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重大贡献。
钱学森语录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作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