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前进的强大......
0001版: 封面 0002版: 封二 01版: 卷首语 02版: 目录 03版: 目录 04版: 博览·声音 05版: 博览·“最美”长廊 06版: 博览·一月广角 07版: 一月广角 08版: 博览·读书 09版: 第一重点 10版: 本期策划 11版: 本期策划 12版: 本期策划 13版: 本期策划 14版: 书记有话说 15版: 书记有话说 16版: 一把手 17版: 一把手 18版: 党课 19版: 党课 20版: 党课 21版: 特别报道 22版: 特别报道 23版: 特别报道 24版: “我的中国梦”征文 25版: “我的中国梦”征文 26版: “我的中国梦”征文 27版: “我的中国梦”征文 28版: 部长走笔 29版: 部长走笔 30版: 部长走笔 31版: 新事 32版: 新事 33版: 亮点 34版: 亮点 35版: 亮点 36版: 亮点 37版: 亮点 38版: 乡镇 39版: 乡镇 40版: 长消息 41版: 长消息 42版: 长消息 43版: 短消息 44版: 短消息 45版: 廉洁浙江 46版: 反腐在线 47版: 反腐在线 48版: 警示之钟 49版: 警示之钟 50版: 典型案例 51版: 博览·观点 52版: 博览·观点 53版: 学习与思考 54版: 学习与思考 55版: 背影 56版: 他故事 57版: 她故事 58版: 形象展示 59版: 形象展示 60版: 博览·积极分子问卷 61版: 学习与思考 62版: 内彩 63版: 内彩 64版: @微博 9901版: 封三 9902版: 封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前进的强大引擎



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 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 
  六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

  一是绿色。能耗低、排放少、可再生循环。从设计制造、运行,到遗骸回收再利用等整个生命周期,资源利用率高,对环境的压力小。
  二是智能。应用先进传感测量、决策控制技术和知识支持系统,实现以产品、制造过程和运行服务的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环境友好为目标的智能化。
  三是全球制造。全球化不可逆转。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将由全人类共创共享,将是全球化、网络化制造与服务。
  四是个性化与可分享。人类社会有富裕阶层又有大量中产、贫困人口,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满足中高端个性化需求,也要满足普罗大众可分享的多样需求。个性化与规模化制造服务相结合将是知识文明时代的生产方式。
  五是可持续。从研发设计开始,就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六是增值服务。更加重视设计制造和服务价值的提升,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平衡协调,人均绩效提高。

  三、辨析题

  如何看待中国的科技创新产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从研发投入、研发人员、论文、专利数量以及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来看,中国的科技实力得到了巨大提升。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发布的2012年全球创新指数指出,在全球141个国家和经济体中,反映创新投入转化为创新产出的“创新效率”指标,中国位列第一。美国智库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对1999~2009年期间40个国家的创新效率进行排名,中国也位列第一。
  但是,这种宏观数据的变化与人们的直观感受之间存在反差,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创新效率和创新体系建设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科技与经济相互脱节现象依然存在,科技投入产出不匹配、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评价考核科技成果的标准不科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适应等问题比较突出,往往总是让人容易将科技投入与创新产出的效益和质量进行关联。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始终处在一个技术追赶的阶段,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其次,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需要持续积累的过程。研发投入属于知识投资,技术突破不同于基础设施建设,指望钱投下去很快就能见到成效,那是不切实际的。再次,对于新兴产业来讲,核心技术无法决定产业本身的发展规模,甚至决定不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市场规模、消费需求等因素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综上所述,如果我们用评价经济绩效的眼光来看待科技创新的产出,用“投资少、见效快”的标准来考量科技创新活动,就会造成科学精神不在,学术浮躁不止。在科技创新领域我们总体上还是一个“追赶者”,在全球产业分工价值链中仍旧是一个“爬坡者”,在新兴产业领域我们有望成为“并行者”甚至“领跑者”,我们的科技创新部署和安排必须适应这种角色的需要,这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四、拓展阅读

  “Nothing Final”的钱学森

  1935年,钱学森怀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远渡重洋,前往美国留学。他知道祖国贫弱,处处受人欺凌,他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艰辛的劳动,为中国人争气。在美国学习工作整整20年,钱学森从未休息过星期天和节假日。有一年过圣诞节,一位犹太学生去教室复习功课,他以为今天教室里肯定没有别人,所以把收音机打开,一边看书一边听广播。由于音量过大,他听见隔壁教室里传来很重的敲墙声。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中国人钱学森,这使他非常惊讶,因为他一直认为世界上最勤奋的是犹太人,没想到这个中国人居然比他更勤奋。钱学森的这种勤奋,甚至让有些教授怀疑他是不是有犹太血统。
  钱学森对工作要求很严,尤其是论文质量,只要有不满意的地方,他就要推倒重来。钱学森在美国做圆柱翘起的稳定适应研究,手稿就有800多页,而正式发表在《航空学报》上的学问只有10页纸。经过多次反复,多次失败,这一工作最后终于完成了。当时,钱学森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并在装着论文手稿的档案袋上写了一个英文字“Final”。很快他就认识到,做科学工作不能有这个态度,马上在Final后面又用铅笔写了一个“Nothing Final”(“没有什么东西是最后的”),而且打了三个“!”来警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