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群众工作制:让梦想照......
0001版: 封面 0002版: 封二 01版: 卷首语 02版: 目录 03版: 目录 04版: 博览·声音 05版: 博览·“最美”长廊 06版: 博览·一月广角 07版: 一月广角 08版: 博览·读书 09版: 第一重点 10版: 本期策划 11版: 本期策划 12版: 本期策划 13版: 本期策划 14版: 书记有话说 15版: 书记有话说 16版: 一把手 17版: 一把手 18版: 党课 19版: 党课 20版: 党课 21版: 特别报道 22版: 特别报道 23版: 特别报道 24版: “我的中国梦”征文 25版: “我的中国梦”征文 26版: “我的中国梦”征文 27版: “我的中国梦”征文 28版: 部长走笔 29版: 部长走笔 30版: 部长走笔 31版: 新事 32版: 新事 33版: 亮点 34版: 亮点 35版: 亮点 36版: 亮点 37版: 亮点 38版: 乡镇 39版: 乡镇 40版: 长消息 41版: 长消息 42版: 长消息 43版: 短消息 44版: 短消息 45版: 廉洁浙江 46版: 反腐在线 47版: 反腐在线 48版: 警示之钟 49版: 警示之钟 50版: 典型案例 51版: 博览·观点 52版: 博览·观点 53版: 学习与思考 54版: 学习与思考 55版: 背影 56版: 他故事 57版: 她故事 58版: 形象展示 59版: 形象展示 60版: 博览·积极分子问卷 61版: 学习与思考 62版: 内彩 63版: 内彩 64版: @微博 9901版: 封三 9902版: 封底

“三民”群众工作制:让梦想照进现实



  文/沈雨祥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阐明,实现“中国梦”必须走群众路线。如何走群众路线来激发群众畅谈梦想,引领群众践行梦想,帮助群众实现梦想?这是基层党建工作一个崭新课题。海宁市自2012年以来全面推行“访民情、解民忧、连民心”的“三民”群众工作制,长效推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让群众有梦能谈,有梦能追,有梦能圆。
  紧贴基层,激发群众谈梦。触动、点燃每名基层群众内心深处的“中国梦”,首先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对此,海宁市在推行“三民”群众工作制时,精心设计“领导干部三走进”调研接访、“全员干部驻村入户”组团服务、“干部进企联项目”品牌服务、“年轻干部一线锻炼”培养成长、“机关部门联镇挂村”互动共建等举措,让干部与群众真正打成一片,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听取民声,也促使广大群众大胆说出“我的中国梦”,敢于拥有幸福梦。正如一名困难群众所说,“我们老百姓不是没有梦想,只是自家条件差,生活还要靠政府救济,怕想多了也是空想,现在市里结对干部经常来我家,开导我、激励我,我现在也敢想了,乐意谈了。”我们还从机制上推动干部与群众心连心,深度对话群众梦想,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明确要求机关中层以上干部每年深入基层不少于50天,镇(街道)干部下村(社区)入户和走访企业每年不少于100天,在一线激发群众信心,在一线掌握群众梦想,在一线干群共同畅想。
  多干实事,引领群众追梦。让个人梦与复兴梦同频共振,需要干部的实干精神,引领群众走在追梦路上。群众的梦想五彩斑斓,“创业梦”无疑是最绚丽、也是最祈盼的。针对有劳动能力且有创业愿望的困难党员群众,海宁市委组织部牵头成立“党群创业联盟”,建立创业帮扶实践基地,免费提供实践田、作业区、大棚等,让困难党员群众“体验式”创业,并新设立120万元创业扶助资金,专项用于困难家庭创业补助、优质项目贴息贷款等。比如,兴盛果蔬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结对帮助11名残疾群众发展生态农业,并引导养猪户“猪棚改菇棚”,提供免费大棚,进行资金、技术、销路等一条龙服务。如愿当上菇农的陆哲锋开始养猪行情不好,赔了不少钱,琢磨着把猪棚变菇棚,可一没资金,二没技术,三没销路。这时合作社姚季良书记找到了他,帮他联系专家,请教门路,还提供资金支持,使他下定决心把猪棚改成了900多平方米的菇棚,陆哲锋动情地说:“觉得致富梦的路子越走越宽了。”
  常解民忧,助推群众圆梦。我们党建工作理应为群众“插上梦想的翅膀”,助力群众清除圆梦路上的障碍,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担忧的问题。对此,海宁积极践行“民生党建”,实施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困难家庭“两富同行”温暖工程,建立“一对一、全覆盖、1+X”输血造血相结合、物质精神双关爱的帮困机制,2~3名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帮扶1户困难家庭,开展每季一访、特事特访、要事随访,并探索设立“虚拟岗”,由单位和个人自愿认领、捐赠“爱心工资”,帮助1226个困难家庭丧失劳动能力人员实现虚拟“就业梦”。同样,还全面推行机关党员干部到居住地、成长地(结对地)报到认岗,服务社区、服务新农村“两地双服务”活动。目前,全市4147名在职党员干部已全部报到认岗服务,积极创办“返乡干部工作室”98个,排摸解决群众反映问题1300多个,有力地助推当地群众美梦成真。
  (作者系海宁市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