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事急事民事,当日事当日毕
缙云:服务“事不过夜”
文/朱映归 廖小清 张夏峰
从报送厂房改建申请,到多部门现场“会审”破题,前后不到10个小时,这样的效率,让做好了“打持久战”准备的赵凯坦言“完全没想到”。
作为浙江芳华缝制设备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赵凯最近一直在为拓展新产品线、新增生产线项目而奔忙。出乎他意料的是,所有难题都在他向壶镇行政服务中心递交厂房拆扩建申请后,一夜之间迎刃而解。
“当天交的表格,当晚就接到电话,让我参加协调会。”赵凯说,收到申请的中心工作人员立即赶到公司进行查看,并根据实际情况联系了壶镇镇分管领导和规划办、发改办等相关负责人,大伙儿连夜碰头。
事实上,这只是缙云县从2011年开始推行“事不过夜”作风建设主题实践活动以来的一个缩影。缙云县明确规定,所有该办的要事、急事、民事都以“夜”为时限,做到当日事当日毕,干部在办事过程中不能以“不知、不管、不理、不行、不办”为由推诿扯皮,必须以“能办则办”的态度妥善处理,即使是不在职责范围内的事,也要根据群众需要主动代办。
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干部们也不能说“不”。在梳理出重点项目、重点难题、重点对象后,缙云全面落实乡镇班子成员“包干制”,组建攻坚团队分类破题,并对重大难题以“乡会村开”的形式由乡镇班子成员在一线领衔办理。
自2011年起,缙云连续3年开展“事不过夜”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第一年主题为“从我做起”,讲办事作风;第二年主题是“比学赶超”,增强时不我待的工作使命感;第三年即今年的主题为“问责问效”,强化乡镇干部“事不过夜”的责任感。
对群众的急事、难事、要事,干部必须立即办理,效果立竿见影。去年,缙云县抽调108名基层干部,进驻壶镇开展丽缙五金科技产业园的征地拆迁工作,短短1个月就成功签订6200多亩土地的征地协议,2个月完成几十万株青苗清点以及其他地面附着物清算,3个月完成了项目报批和招投标手续……
今年,缙云县对乡镇干部“再加码”,要求干部下班后在便民服务中心的值班办事时间,每周不能少于3小时。
日前的一个晚上,笔者来到方溪乡,便民服务中心内灯火通明,民政、工商、社保等窗口均有工作人员值班。正在值班的乡干部徐佳佳说:“虽然我们上下班有时间规定,但不少群众白天要上班,只有晚上有空来办事。志愿服务能解决这一问题。”
这看似平凡的“3小时志愿便民服务”,对群众来说,却能省心不少。此举实施以来,缙云各便民中心在“8小时外”办结的事项锐增,仅今年一季度就超过1000件,占乡镇办理事项总数的15%。
确保“事不过夜”的基础,是“人过夜”。结合“住村联心”等工作,县里要求乡镇干部每周在乡村至少住夜两天,他们入户走访基层能人、贫困户,发送便民联系卡、意见征求卡、服务代办卡,在增进与群众感情的同时及时掌握民情民意。今年“夜访”活动开展以来,缙云乡镇干部走访逾万农户,收集1300多条社情民意,为群众办理实事660多件。
从“态度”到“制度”,如今,“事不过夜”已成为缙云考核问责干部的重要指标,与之相关的作风建设内容被纳入干部考核体系。据了解,“事不过夜”3年来,有8人被诫勉谈话。在去年乡镇班子调整中,排名靠后的4名领导干部被调整到非领导岗位,前10名均得到提拔重用。目前,“事不过夜”已在丽水市全面推广。
●部长点评
缙云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科强:“事不过夜”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服务态度,立说立行的服务作风,为民务实的服务行动,核心是对群众的事情“不过夜”,做到马上就办,日办日清。推行“事不过夜”,强化了乡镇干部的良好办事作风,密切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