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法有办法
0001版: 封面 0002版: 封二 01版: 卷首语 02版: 目录 03版: 目录 04版: 博览·声音 05版: 博览·“最美”长廊 06版: 博览·一月广角 07版: 一月广角 08版: 博览·读书 09版: 第一重点 10版: 本期策划 11版: 本期策划 12版: 本期策划 13版: 本期策划 14版: 书记有话说 15版: 书记有话说 16版: 一把手 17版: 一把手 18版: 党课 19版: 党课 20版: 党课 21版: 特别报道 22版: 特别报道 23版: 特别报道 24版: “我的中国梦”征文 25版: “我的中国梦”征文 26版: “我的中国梦”征文 27版: “我的中国梦”征文 28版: 部长走笔 29版: 部长走笔 30版: 部长走笔 31版: 新事 32版: 新事 33版: 亮点 34版: 亮点 35版: 亮点 36版: 亮点 37版: 亮点 38版: 乡镇 39版: 乡镇 40版: 长消息 41版: 长消息 42版: 长消息 43版: 短消息 44版: 短消息 45版: 廉洁浙江 46版: 反腐在线 47版: 反腐在线 48版: 警示之钟 49版: 警示之钟 50版: 典型案例 51版: 博览·观点 52版: 博览·观点 53版: 学习与思考 54版: 学习与思考 55版: 背影 56版: 他故事 57版: 她故事 58版: 形象展示 59版: 形象展示 60版: 博览·积极分子问卷 61版: 学习与思考 62版: 内彩 63版: 内彩 64版: @微博 9901版: 封三 9902版: 封底

陈国法有办法


   陈国法与有50年党龄的鲁家峙岛渔民徐存芳促膝谈心。/翁盈昌摄

  文/本刊记者 王一伊

  每天早上6点,陈国法一定要去沈家门的菜市场买菜,青菜4.5元/斤,包“心菜1.5元/斤,茭白的价格浮动最大,因为不能冷藏……”陈国法说话很快,跟我们报起菜价相当顺溜,民生从菜“价开始,连菜价都不晓得,怎么去跟老百姓聊天!”
  1961年8月出生的陈国法,现任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街道党工委书记、沈家门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曾被评为全省“平安浙江”建设先进工作者、全市“两创四敢”好干部。
  沈家门街道位于舟山本岛东南部,是全国最大的渔港,作为有20万人口、年工业产值近200亿的街道“掌舵人”,做起群众工作,陈国法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感情深了,就有办法了

  2005年,街道要在马峙——小干岛引进华东地区两家一流的大型船舶企业,得劈山,就要迁移1000座坟墓,迁坟是群众最忌讳的事。
  陈国法知道要顺利推进,关键是要选好址。他与老党员一起选择“风水宝地”,学习相关政策,研究坟墓拆迁经济补偿办法,说服开发商投入500余万元新建生态墓区,确保船舶企业顺利进岛,让市重点工程正常施工。
  当时还有2穴墓主死亡不满3年,家人不肯迁移。为了争取墓主家人的配合,陈国法深夜登门,商量方案:尊重民俗,迁至新墓地后不火化,墓地向下深挖深埋……最终墓主家人同意,拆迁顺利进行。
  “对百姓们的心头事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有感情。”陈国法平时能接到许多“家人”发来的温馨短信,看着短信,陈国法心里美啊。

  换位思考,工作的法宝

  2010年,陈国法指挥东岙村的拆迁工作。
  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陈国法夜不能寐。夜深时,他常常这样问自己:“5000元每平米的拆迁款,如果换成是我,我会接受吗?”这种换位思考的态度,是陈国法做群众工作的法宝。用这个法宝,陈国法还摸索出了“谈话六要诀”——对不同的走访对象采用不同的谈话方式;面对面谈话要注意举止、态度、语气;谈话内容以关心其生活为基调;以沟通、联系、帮助为出发点;尽量避免容易影响对方情绪的话题;尽量回避收入、财产、个人隐私等敏感性问题。个别群众一时不理解,陈国法不急不躁更不责怪,让支持拆迁的典型去说服带动摇摆不定的群众。
  在大家的支持下,东岙村整体搬迁历时4个月,全村拆迁率达到95%以上,且没发生重大上访事件。

  走进矛盾,才能解决它

  陈国法要求自己和街道干部每周必须下基层至少两天,群众有困难,有矛盾,一定要走进矛盾,深入了解,才能一举解决。
  2007年,舟山要创“国家卫生城市”。沈家门城乡结合部的4000余只“露天粪缸”成了创卫工作的拦路虎。沈家门蔬菜贵,老百姓纷纷开田种菜,粪缸成了天然的“养料池”。听到要敲掉粪缸的消息,大家怎么肯?可陈国法最终敲掉了所有的粪缸。村民方大爷说:“拆除露天粪缸,一开始我不同意。陈书记工作真到位,给我们造了水泥池,也能浇菜,补偿也到位!”
  2011年底,舟山顺利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