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是对官员最好的保护
0001版: 封面 0002版: 封二 01版: 卷首语 02版: 目录 03版: 目录 04版: 博览·声音 05版: 博览·“最美”长廊 06版: 博览·一月广角 07版: 一月广角 08版: 博览·读书 09版: 第一重点 10版: 本期策划 11版: 本期策划 12版: 本期策划 13版: 本期策划 14版: 书记有话说 15版: 书记有话说 16版: 一把手 17版: 一把手 18版: 党课 19版: 党课 20版: 党课 21版: 特别报道 22版: 特别报道 23版: 特别报道 24版: “我的中国梦”征文 25版: “我的中国梦”征文 26版: “我的中国梦”征文 27版: “我的中国梦”征文 28版: 部长走笔 29版: 部长走笔 30版: 部长走笔 31版: 新事 32版: 新事 33版: 亮点 34版: 亮点 35版: 亮点 36版: 亮点 37版: 亮点 38版: 乡镇 39版: 乡镇 40版: 长消息 41版: 长消息 42版: 长消息 43版: 短消息 44版: 短消息 45版: 廉洁浙江 46版: 反腐在线 47版: 反腐在线 48版: 警示之钟 49版: 警示之钟 50版: 典型案例 51版: 博览·观点 52版: 博览·观点 53版: 学习与思考 54版: 学习与思考 55版: 背影 56版: 他故事 57版: 她故事 58版: 形象展示 59版: 形象展示 60版: 博览·积极分子问卷 61版: 学习与思考 62版: 内彩 63版: 内彩 64版: @微博 9901版: 封三 9902版: 封底

“高危”是对官员最好的保护



  文/吴龙贵

  梳理近期因网络曝光落马的官员事例发现,网友一开始曝光的内容,多与官员后来被查出的违纪违法行为并无直接联系,但多数官员经不起纪委调查。当然,也有网络反腐过程中的误伤行为,“误读”官员的同时也误读了真相。对此,陕西一个省级部门官员表示:“做政府官员真的是高危行业。”
  需要厘清两种不同性质的“高危”,一种是事实上的高危,这是针对官员个体而言。譬如因为一包天价烟而倒台,因为一个不合时宜的微笑而落马,就属于这种。这种高危完全是由于个人原因所造成的,纯属咎由自取,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另一种是制度上的高危,针对的是所有官员,即对每一个官员都做最坏的想象,从制度层面构建起最严密的防范体系,一旦官员违法违规,即施以严罚,从而让官员内心恐惧,如履薄冰,轻易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高危,其实是对官员最好的保护。“如果问题早一点发现,就不会到如今的地步”,这几乎是所有贪官忏悔书的习惯用语,虽有自辩之嫌,但道理并不差。只有官员真正认识这个职业的高风险性,才会时刻敲响警钟,才会有对职责的敬畏感。
  现在的问题是,制度上的高危远远不够,从而导致事实性的高危事件太多。网友从一包烟、一个微笑、一块手表这些与官员违法违纪行为毫无关联的事物上入手,毫无目的性地进行舆论倒逼,居然都能一查一个准,充分说明制度性监督的严重缺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官员不仅不是“高危行业”,反而是最有安全感的行业。毕竟网络反腐只是小概率事件,一个问题官员到了要靠网友爆料才能落马的地步,亦可见其拥有的腐败空间实在不小。
  (潇湘晨报)


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6年,决定执 行有期徒刑10年。

  ●延伸

  经费管理漏洞成腐败温床

  海淀区是北京高校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海淀检察院2003年至今共立案侦查科研经费领域职务犯罪17件21人,犯罪分子利用科研经费监管漏洞大肆作案,贪污、挪用类犯罪相对集中、不乏高级知识分子,已成为这一领域职务犯罪的主要特征。
  1.会计伪造账单
  2003年,海淀检察院查办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财务局经费管理处卞中贪污、挪用公款案。
  1995年8月至2003年2月,卞中在担任基金委财务局经费管理处会计期间,采用伪造银行进账单和信汇凭证,编造银行对账单等手段,欺骗领导并逃避审计检查,贪污、挪用公款共计人民币2.2亿元。
  2.报销私人花费
  2008年,海淀检察院立案侦查北大财务部会计派驻中心王某贪污科研经费一案。发现王某利用经手票据报销的职务便利,先后4次在科研经费中报销个人票据。办案人员还发现化学学院实验师谢某、徐某利用职务便利,2004年至2007年间,以学术交流、调研等名义,报销两人单独或携家人前往西藏、四川等13省份的旅游费用,共计人民币3万余元。
  3.假协议截留经费
  2009年,海淀检察院审查起诉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谷某课题组私分国有资产案。经查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间,谷某等4人十余次采取与相关协作单位签订虚假“子课题协议”手段,将节余的课题经费先拨付给子课题承担单位,再从相关单位变现后返回,共获返款80余万元,用于福利费用分给课题组成员。
  4.虚报差旅费用
  2011年7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网站发布声明,发现候选院士段振豪虚报冒领差旅费涉嫌贪污。检方指控,段振豪伙同他人贪污公款总计146万元。段振豪利用负责的科研项目的职务便利、秘书利用在课题组中辅助段振豪工作的工作便利,报销虚假差旅费、劳务费、交通费、文印费等,骗取科研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