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日记
——致酷暑中奋战的人们
本刊编辑部
这注定是我们记者生涯中最难忘的采访之一。或许,当大家看到这些文字时,已秋高气爽不再酷热。但我们想为大家真实记录这样一份关于酷热干旱的记忆,藉此向那些抗高温干旱的基层干部们致敬!也想向受灾百姓柔声地问一句:高温过后,你们还好吗?
这是1951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个夏天。气温最高、持续时间最长、降雨量最少、蒸发量最大的极端灾害天气袭击浙江。从7月1日,我省出梅后的第一天开始,气温天天高调走着“小阳线”,到7月11日,浙江全省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37~40℃,白晃晃的烈日天天高挂,很快刷新高温记录。浙江省气象局拉响了史上首个高温红色预警。7月30日,中国气象局局长签署的重大气象灾害二级应急响应命令,是我国有史以来首次启动最高级别高温应急响应。进入8月以来,浙江更是遭遇60年不遇的最高极端高温天气,垄断全国高温排行榜,杭州的新纪录是41.6℃,奉化43.5℃,新昌44.1℃!
极端高温少雨天气导致浙江省多地干旱,最严重时(8月18日)全省中度以上气象干旱面积达8.09万平方公里,其中特旱面积1.29万平方公里,重旱面积2.42万平方公里。
直到8月22日,台风“潭美”带来了今年最大范围的暴雨,高温跌破至正常“3”字头,旱情得以缓解。让浙江人民,幸福到鼓掌。
战高温、抗干旱、护民生。面对史上罕见的高温灾害天气,浙江省委要求各级党委把防旱抗旱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突出任务,作为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保民生保稳定保发展的重要保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当我们拿到这期杂志,站在“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这个节气,再回望一下今年的这个长长的高温酷暑,手上的一组亲历一线的高温日记依然折射着火辣辣的气息,向酷暑中奋战在一线的人们致敬:
8月5日,又是一个烧烤天。广播里说,当天下午3时,奉化城区的温度43.1度。“今天,要和市扶贫办、农林局财税局的同志一起到尚田镇、大堰镇验收2013年度村集体经济扶持项目。”奉化市委组织部部务会议成员、组织科长陆剑波在日记中写道;
8月7日,立秋,杭州上城区湖滨街道岳王路社区,最高气温42℃。“路遇王宝玉阿姨,满脸大汗,身上挂了至少5个包,以为她是买东西回家,结果一问,是给宋浇造巷的独居高龄老人洗好了衣服,晒干了,正要送去。不愧为金牌志愿者!”
8月8日,衢州市衢江区,最高气温41℃,在衢江区高家镇陈宅村田畈上,忙了一夜的镇长龚诗龙和村支书黄建斌看到一口沙井有积水,露出了笑脸:“现在水蛮满了,等一下就可以打了。”
8月13日,记者赶赴最热的新昌和嵊州采访,当天新昌最高温度41℃。正赶上梅渚镇一千五百人救一场山火;
8月14日,记者跟随台州市路桥区蓬街镇“百晓生”林昌下村走访,草帽、短袖迷彩服、“驻村百晓”笔记本,这是蓬街镇干部的“标准装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