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的作风发现和推荐好干部
宁波市北仑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徐强
学习贯彻全国、全省组织工作会议精神,组织部门要牢牢坚持党管干部这一原则,把握培养选拔好干部这一重点,抓住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一关键,努力用好的作风为党委发现和推荐好干部。
一、弘扬联系服务之风,了解干部“接地气”。近距离接触了解干部,是组织部门察人识人的传家宝,也是组工干部“接地气”、改作风的好载体。当前,组织部门在联系服务干部群众方面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汽车电话多了,走访联系少了;事务性工作多了,服务少了;形式主义多了,实质性了解少了。这不仅导致我们推荐干部时缺乏底气,更直接影响着组织部门的形象。为此,要建立经常性的干部考察机制,探索开展经常性的专项工作考核,健全干部考察机制和办法,注重干部在重大关头、关键时刻的表现。要扎实推进干部约谈走访活动,通过部长主动约谈干部、组工干部联系干部等途径,多渠道、多侧面、近距离观察干部。要建立健全组织部门与相关部门信息联动机制,全面、准确、历史地掌握干部信息。在此基础上,运用大数据思维,推进干部动态信息记实系统建设,将组织部门、相关部门以及社区等信息整合成一个数据库,辅以信息分析软件进行管理,沉淀、整合、运用组工干部走访联系成果,努力做到“提情知人、提人知情”。
二、弘扬公道正派之风,分析干部“增底气”。公道正派分析干部,是发现、推荐好干部的关键所在,更是组织部门的立身之本。当前,我们分析评价干部存在着“三重三轻”现象:即重个体分析轻横向比选,满足于个体分析,缺乏将干部置于同类和班子中作比较;重现实表现轻潜绩分析,习惯于考核显绩,缺少历史态度、长远眼光;重静态分析轻动态评估,常囿于“老印象”,缺少动态研判。分析评价干部公道之风的缺失,易使组工干部丧失工作“底气”。为此,要多维度研判信息,主动将干部置于班子或放到各条战线进行结构分析和对比分析。要多角度考核干部实绩,分委任制和选任制两个层面,建立党委评价、目标管理、群众满意度测评“三位一体”的实绩考核办法。积极借助统计部门、中介机构参与干部实绩调查,使考核结果与党委要求、群众感知相一致。要多赛场比试才能,在干部比选过程中引入“过渡期”和“缓冲期”,通过选派担任重要部门工作助理、到重点项目挂职等形式,动态认知和考评干部的能力特长、主要缺陷等,比出干部的现实优劣和岗位胜任度。
三、弘扬敢于担当之风,推荐干部“讲正气”。敢于担当是好干部的重要标准,也是组工干部必须具备的良好品格。但是,在选人用人之时,我们在处理“三种关系”时容易瞻前顾后:即在程序与实体面前,更多地强调干部工作程序到位,而忽视了把关作用;在体制内与体制外面前,习惯于把选人视野放在重要部门和领导身边,忽视了偏远地区、冷门部门和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在能上与能下面前,乐做渡人之事,不善提出异议。为此,要改进民主推荐机制,改进提名推荐办法,通过差额推荐、初选评价等举措,适时增加或者前移组织部门审核关口,充分运用识人察人成果,使干部提名既保证人选质量又掌握工作主动。要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充分调动单位党委(党组)推荐干部的积极性,并通过定向招录、公开选拔、职位聘任等方式,有序拓宽优秀社会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的渠道。要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知识与能力不适应岗位需要、干工作打不开局面、带班子聚不成合力等干部,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必要时及时进行组织谈话或建议区委调整,努力为党委选人用人“站好岗”、“放好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