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毛泽东同志在不同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人民”曾有“四种”不同的比喻:第一种是把人民比作“上帝”,第二种是把人民比作“眼睛”,第三种是把人民比作“土地”,第四种是把人民比作“水”。这些比喻,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崇拜人民、立足人民、依靠人民、爱护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
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将人民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再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党90多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表明:只有秉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才能赢得民心获得支持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现在有些党员领导干部置身市场经济大潮,有人颠倒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人民币服务”;面对利益群体分化,有人模糊了人民观念,“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的雷人雷语,时有冒出;应对经济社会转型,有人淡化了民生情怀,对政绩工程格外热衷,对群众“小”事漠不关心。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才反复强调,“全党必须警醒起来。”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通篇体现了强烈的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前后145次出现了“人民”。“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字字洋溢对人民的情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条条着眼于人民的利益。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树立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明确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正确的群众路线,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3.为人民谋利益是践行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人民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好事,是践行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人民群众的利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各个方面。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根本宗旨来坚守。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求层次也不断提高,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应在继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同时,主动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二是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价值取向来追求。每个党员、干部的言论和行动,都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者部门的利益出发,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最高价值取向。三是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工作标准来衡量。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应以有没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作为衡量标准。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6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的窑洞里找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制胜法宝;今天,时代场景在变,人民期待在变,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不但被赋予新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