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士之道 当以德行为先
泰顺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黄益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治国之要,首在用人。”而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德行是做人的根本,做人须先立德行。对于组织工作而言,良好德行是培养、选拔、使用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之基础。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必须注重“修德”、“察德”、“用德”三个环节的用人导向和科学管理。
——修德立身方为人。德之不厚,行将不远。党员干部出问题往往是出在德行上。怎样是德才兼备的好干部?“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其中理想信念坚定是第一位的标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答案。因此,党员干部最重要的德行就是信念坚定,用党性提升思想,用法纪约束行为,做到精神上不“缺钙”,不得“软骨病”。“吾日三省吾身”。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之一就是着眼于党员干部德行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只有常照正反面“镜子”,常正行为“衣冠”,常洗心灵“污垢”,常做思想“体检”,才能坚定理想信念,抵制外界干扰,确保思想纯洁。我认为,作为管党员、管干部、管人才的组工干部,更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意识,端正价值追求,以好德行选出德行好的干部,自觉做良好德行的实践者、引领者、维护者。
——察德识人只唯贤。怎样发现好干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出:“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其次经术,其次政事,其次艺能”。在党员干部的“德能勤绩廉”考察测评中,“德”一直是第一衡量标尺。然而,由于德的评判较为抽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容易出现唯GDP、唯票数、唯考分和唯年龄化的倾向。如何考察评价一名干部德的表现?我的理解是不能抽象笼统,必须具体可行;不能单一片面,必须科学全面。既要在落实重大部署、完成重大任务、应对突发事件、抗御自然灾害、个人进退留转等“大事”上看德,也要在日常工作生活“小节”中察德。具体地说,考察干部的德行尤其要关注“四风、四圈、四碑”的表现:一是看“四风”,即看思想作风是否扎实,学风是否笃实,工作作风是否踏实,生活作风是否朴实;二是察“四圈”,即察活动圈是否克己慎欲,社交圈是否择善慎友,生活圈是否谨小慎微,工作圈是否自律慎独;三是听“四碑”,即通过听同事口碑、群众口碑、家人口碑、朋友口碑。唯有辨贤庸、识善恶、察优劣,在源头上“把关”,才能防止“无德”之人混入领导干部队伍,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用德引行终为民。党员干部是一面旗帜。选用什么样的干部,影响队伍风气,事关政治生态,关系事业成败。由于德“杠杠”说起来硬,执行起来往往较难,稍有不慎,就会让一些享乐主义思想严重、热衷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派、严重脱离群众的干部混进队伍,结果是群众不满意,干部不服气,社会不认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用其所长”的要求,这应该是我们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努力方向。当前,我们处理和解决深化改革、推进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既需要德行好、能力普通的“老黄牛”干部,更需要德行好、能力出众的“狮子型”干部。“用当其时,用其所长”。要将“狮子型”干部配备到“一把手”岗位,用政德施教带队伍,以磁场效应树立德行导向。也要将“老黄牛”式干部选派到基层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线,在艰苦复杂环境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补好短板,让更多的“循吏”成长为“能吏”,广泛营造“养德光荣、失德可耻”的用人风气和吏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