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被“名利”二字弄得晕头转......村官,“混同一般群众”又何妨“三省”方能根治“四风”
0001版: 封面 0002版: 封二 01版: 卷首 02版: 目录 03版: 目录 04版: 声音 05版: 微摄影 06版: 微摄影 07版: 微摄影 08版: 微摄影 09版: 重点 10版: 重点 11版: 重点 12版: 面对面 13版: 面对面 14版: 本期关注 15版: 本期策划 16版: 本期关注 17版: 本期策划 18版: 本期关注 19版: 本期策划 20版: 本期关注 21版: 本期策划 22版: 特别策划 23版: 特别策划 24版: 特别策划 25版: 特别策划 26版: 特别策划 27版: 特别策划 28版: 特别策划 29版: 蹲点手记 30版: 蹲点手记 31版: 论坛 32版: 教育实践活动 33版: 教育实践活动 34版: 教育实践活动 35版: 教育实践活动 36版: 亮点 37版: 亮点 38版: 亮点 39版: 网友说说 40版: 速递 41版: 速递 42版: 乡镇 43版: 乡镇 44版: 微故事 45版: 微故事 46版: 封面 47版: 封面 48版: 她故事 49版: 他故事 50版: 警示之钟 51版: 警示之钟 52版: 观点 53版: 观点 54版: 博览·广闻 55版: 博览·广闻 56版: 学习与思考 57版: 面孔 58版: 专题 59版: 专题 60版: 博览·读书 61版: 学习与思考 62版: 干部任免 63版: 干部任免 64版: 公益广告 9901版: 封三 9902版: 封底

村官,“混同一般群众”又何妨



  文/薛建国
  
  这里的“混同一般百姓”不是指村干部可以不讲政治,无需责任和担当,而是希望村干部们能够同村民打成一片,亲如一家。
  村干部一般来自于村民,生活在村民当中,是最贴近基层群众的,本不存在不把自己当“百姓”看的问题。而时下有一些村干部,有意无意地在自己和村民之间划了一道鸿沟:说出话来的口气变大了,对待村民的态度变得生硬了,动不动要求别人“听我的”,口口声声把村里的乡里乡亲统称为“老百姓”,以显示自己的“官员”身份。本该“水乳交融”,却成了“油水分离”。久而久之,让村民觉得他们很陌生,不可亲,不可近,感情自然变得疏远。尽管工作舞台在农村,可在父老乡亲的眼里,他们“走心”了。
  小品演员潘长江有一句台词流传甚广:别把豆包不当干粮,别把村官不当干部。这后半句话其实是直指村官“端架子”的。错误的角色定位,使不少村官内心很想让村民把自己当“官”看。觉得只有这样,自己说话才管用,工作才好开展。于是,端出干部的架子,说话是“指示性的”,办事是“命令式”的,不愿再同村民“混”在一起,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村民“保持距离”。这种想法其实挺荒唐,是权力意识在作怪。
  村官,不应是“官”,服务为主,管理为辅,是全村人的“服务员”。做好农村基层工作的根本,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要依靠群众,就得了解群众;要了解群众,就得“混同群众”,方知村民们所思所想,方可用村民们听得懂的话,说村民们关心的事,把村里的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