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速度换挡
◎党 峤
导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深刻分析了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明确提出了201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会议确立的2015年经济工作的五项主要任务,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居于首位,并对如何稳增长作了一系列具体部署。本期围绕“新常态”这一主题,提供一组学习参阅。
一、如何看增速放缓
新常态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描述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与金融状况的一个常用说法。我们这里讲的新常态是刻画近年来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从经济成长规律看,已经到了换挡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GDP年均约10%的高速增长。2003年之后,在投资和出口强有力的双引擎拉动下,中国经济步入了一轮高增长周期,2007年GDP甚至高达14.2%。中国经济稳健前行,创造了惊艳世界的“中国奇迹”。从中国经济成长的内在过程看,经过30年持续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变得很大,位居世界第二。像人的成长一样,儿童和少年期,成长就比较快,而进入青年和成年后,自然就要放慢。经济发展也是一样,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必然出现增速的“换挡”。
案例:如日本,1972年前的20余年,GDP年均增速为9.7%,而1973年后不到20年,回落至4.26%,1991年后的20年更降至0.86%;而韩国,1961年后的30多年,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后的15年仅为4.07%。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增长速度的必然随之下降有着客观必然性。
2.从外部环境看,有全球经济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常态慢增长,以及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减弱,外部需求增长速度出现趋势性下滑的阶段性原因。
3.从资源环境看,也难以持续承载。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在促进综合国力、城乡居民收入快速提高的同时,一方面造成了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能源难以为继,供给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资源、能源严重依赖进口,水、土壤、空气等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经济社会代价。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行业产能过剩,产品供大于求,造成了资源严重浪费。通过强力刺激、大规模扩大投资虽然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但会产生更多的矛盾,显然不是正确的选择。
案例:以劳动力要素为例,我国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求状况已发生根本变化,2012年首次出现劳动力数量和占比双降,人口老龄化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难以支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每年能保持7.5%左右的速度,可能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同样能够完成我们“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就经济增长率来看,2011年至2013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8.2%,从2014年至2020年年均经济增长率只需要增长6.8%即可实现预期目标;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来看,2011年至2013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3%,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