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老”社工
◎本刊记者 陈 戈
“中国最美社工”是社会工作行业全国性最高大奖之一,今年3月揭晓的2014年度“中国最美社工”名单中,浙江有3名优秀社工获此殊荣,海盐县乐龄社工事务所理事长张奇就是其中之一。
关注今天的老人,就是关注明天的自己
别看张奇是一名“80”后,他可是一位有着10年经验的“老”社工。
10年前,刚从学校毕业的张奇来到了海盐县老年公寓工作。20出头的大学生为什么喜欢来干服务老人的活?许多人心里都有这个疑问。
据张奇介绍,这与他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有关系,他从来不排斥老年人,反而愿意和他们沟通交流。他觉得如今愿意倾听老年人倾诉的人实在太少,许多人形容起老年人往往就是用消极的词语,比如“顽固”、“唠叨”……“这个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真的太少。”张奇不禁叹了一口气。
“关注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注明天的自己!”高考填报志愿,张奇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专业一栏毫不犹豫地填上了“老年人服务”,这个在所有人眼里都觉得是极度冷门的专业。张奇将自己的命运与老年人紧紧地捆在了一起。
2006年,专注于做养老护理的张奇,在偶然的机会下,第一次接触了当时在中国还非常冷门的“社会工作”一词。
“翻看社工入门书籍时,我发现社工的理念与工作方法正是我们工作中最需要的,那时我就萌生了‘成为一名专业老龄社工’的梦想。”这一年,张奇有了新的奋斗目标。2008年,全国首次社工师资格考试举行,已有近两年自学社工理论经验的张奇顺利通过,成为全国第一批持证社工,也是海盐县第一名专业社工。
10年与老年人的朝夕相处,让张奇发现老年人是一个很复杂的群体,在无数次与老年人的交流中,除了同情,更多的是感动,一些老人的境界与阅历,一次次地冲击着张奇的心灵。
老年人也有权力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
张奇坐在办公室的时间总是很少,每次走访老人,张奇都很细致,很善于从一些细微的事情中发现共性的问题。
一次走访中,张奇发现一个住在二楼的老人,下楼梯很慢。张奇就纳闷了:“为什么他不用电梯呢?”
为此,张奇几次找了那位老人了解情况。一开始,老人支支吾吾说自己喜欢走楼梯锻炼身体,后来张奇和这位老人熟了,老人才道出事情的真相,原来他不识数字不会使用电梯,又觉得不好意思问别人,怕被人嘲笑。
听完老人的话,张奇敏锐地意识到,老年公寓里,不少老人文化程度较低,平时许多老人也因为不识简单的汉字甚至阿拉伯数字,对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老人不懂得打电话;一些老人不认识门牌,需要系布条来方便认识房间……这些小的细节,常常被人忽略,却深深地印在了张奇的脑海中。
“哪怕让老人们学会几个数字,他们的生活品质就能够有很大的提高!”张奇决定,要通过活动教老年人至少学会认识1到10这些阿拉伯数字和写自己的名字。“这些事情太小,社区不愿意干,子女没时间干,那就我们社工来干!”从张奇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是一股韧劲。
“老年互助学习小组”成了张奇主持的第一个社工项目,前后帮助数十名老人解决了生活中的认数识字问题。
万事开头难。一开始项目推进并不顺利,张奇用一个词来概括当时的情景就是“尴尬”。一些老人甚至老人的子女都不能理解,都觉得七老八十了还能学什么啊。阻力之大,超出了张奇的预期。
“每个人都有潜力,都有权利去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老年人也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