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黄国中摄 |
些能力和素养?要把握好哪些关键点?
陈先春:党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党课要姓党”。因此,上党课必须讲政治、守原则,不能为了活跃气氛,信口开河,哗众取宠,迎合“低俗”口味,将不成熟的观点带上讲台;也不能显摆消息灵通,拿所谓的“内部新闻”作为谈资,传播小道消息,在重大政治理论问题上必须与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
上党课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照本宣科,从头至尾念报纸、读文件,“空对空”;也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上下一般粗”。上党课之前,最好先进行一番调研,一方面深入基层了解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工作情况,把上级精神融入到工作实践中来。另一方面,要先当“学生”后当“先生”,深入了解基层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把党的理论与发生在党员群众身边的事例结合起来,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要增强党课的吸引力,既要充分发挥传统方式的作用,同时也要有所创新,努力做到形式灵活多样,切实改变形式单调、手段单一、强调灌输、忽视互动等状况,结合现场问答、讨论交流等形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使听课人员坐得住、学得进。
记者:一些基层党组织强调党员教育模式创新,以电化教育等形式代替传统党课教育,对此,您怎么看?
陈先春:现在基层进行党课教育的方法、手段、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其中尤其以电化教育更受广大党员的欢迎。但是,相当一部分基层党组织传统的讲授式党课完全被电化教育所取代,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因为党课教育要“对号入座”,根据不同教育对象做到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因境因况因情施教,而电化教育往往是“大路货”。二是上党课,从根本上来说,是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各级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要更好地珍惜和利用“面对面”的机会,在交流沟通中把工作落到实处,让“面对面”最终成为“心贴心”、“心连心”。
当然,传统的上党课方式,如果还是停留在一枝粉笔加一块黑板的“清唱”“、独白”水平上,效果肯定不理想。党课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图并茂、声情并茂的艺术加工制作,来提高党课的科技含量、文化底蕴和艺术品位。
要想别人信,首先要自己信
记者:浙江省委宣传部提出,要在浙江培养一支庞大的红色宣讲员队伍,直面广大党员和群众。各地区各单位现在都在有意识地培养素质好、水平高的宣讲员。打造这样的队伍,需要做哪些工作?从哪些方面努力?
陈先春:一是,要想别人信,首先要自己信。党课教育不仅要使党员干部“愿意听”“愿意信”,更要“愿意行”。所以说,要想讲得好,首先要做得好。上党课必须把自己摆进去,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捍卫者、模范实践者、热情传播者。
二是,“给别人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俗语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意思是说,台上表现好不好,全看台下功夫到不到。所谓“功夫在诗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对自己要讲的问题,一定要像修行者参禅悟道一样,苦思苦想,把它琢磨透。真正把它弄明白了,讲起来就不难了。
三是,要照亮别人,首先要点燃自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得好:“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只有充满激情的党课,只有把对党的忠诚、对真理的感情,渗透在鲜活的文字上,体现在满腔的热忱中,才会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才能有效吸引听者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