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坎头成长记
0001版: 封面 0002版: 封二 01版: 卷首语 02版: 目录 03版: 目录 04版: 目录 05版: 目录 06版: 互动 07版: 互动 08版: 互动 09版: 互动 10版: 互动 11版: 本期策划·蹲点十二记 12版: 本期策划·蹲点十二记 13版: 本期策划·蹲点十二记 14版: 本期策划·蹲点十二记 15版: 本期策划·蹲点十二记 16版: 本期策划·蹲点十二记 17版: 本期策划·蹲点十二记 18版: 本期策划·蹲点十二记 19版: 本期策划·蹲点十二记 20版: 本期策划·蹲点十二记 21版: 本期策划·蹲点十二记 22版: 本期策划·蹲点十二记 23版: 本期策划·蹲点十二记 24版: 本期策划·蹲点十二记 25版: 本期策划·蹲点十二记 26版: 本期策划·蹲点十二记 27版: 本期策划·蹲点十二记 28版: 本期策划·蹲点十二记 29版: 本期策划·蹲点十二记 30版: 本期策划·蹲点十二记 31版: 本期策划·蹲点十二记 32版: 本期策划·蹲点十二记 33版: 本期策划·蹲点十二记 34版: 本期策划·蹲点十二记 35版: 本期策划·蹲点十二记 36版: 图故事 37版: 图故事 38版: 特别报道 39版: 特别报道 40版: 特别报道 41版: 特别报道 42版: 特别报道 43版: 特别报道 44版: 封面人物 45版: 封面人物 46版: 组工思路 47版: 组工思路 48版: 高校党建 49版: 高校党建 50版: 高校党建 51版: 高校党建 52版: 基层 53版: 基层 54版: 基层 55版: 基层 56版: 速递 57版: 速递 58版: 速递 59版: 速递 60版: 人才评论 61版: 月评 62版: 月评 63版: 月评 64版: 月评 65版: 漫谈 66版: 记者调查 67版: 记者调查 68版: 之江讲习所 69版: 之江讲习所 70版: 干部任免 71版: 干部任免 72版: 党建新县志 9901版: 封三 9902版: 封底

横坎头成长记



本刊记者/吴凌云 通讯员/姚组轩

  在横坎头最热闹的时候,我也去了一趟。高铁在余姚站下车,驱车前往梁弄镇横坎头村,半个小时的工夫就到了。从余姚市区到横坎头村,27公里的距离不算远。但是15年前,翻越高地岭的盘山公路S213省道,是连通两地的唯一通道,来回一趟需要近6个小时。
  驱车前往村里的路上,与我同行的是个土生土长的横坎头人。指着眼前这条路,他感触颇深。
  要致富,先修路。2003年下半年,宁波市委、市政府为加快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余梁公路。盘山公路变成了平原公路,两车道变成了四车道,横坎头村从此告别了翻山越岭的时代。
  同样告别那个时代的,还有人心。

  1

  “未付账款45万元”。那时的张志灿总在想,什么时候才能这笔账“还”上。
  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003年,张志灿41岁,横坎头村党总支书记。
  正是那一年1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访横坎头村。在考察过程中,习近平说:“要把梁弄建设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
  2018年3月1日下午3时许,横坎头村村委会会议室里,140余名党员干部屏息聆听着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的回信:15年前到你们村的情景“我都记得,我一直惦记着乡亲们……”
  一次到访,一封回信,中间隔了15年。这15年间,横坎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6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68元,分别比15年前增长了20倍和17倍。
  现如今,张志灿还是村书记,但是手头能用来给村庄、村民办事的资金已今非昔比。每年百万元的集体收入,加上上级财政倾斜,大到美丽乡村建设几百万元的投资,小到春节给村里老人发个红包,这位“管家”都游刃有余。
  “其实这是横坎头第二次收到习近平同志的回信了。”张志灿打开了话匣子。2003年2月8日,农历新年上班第一天,横坎头村干部们商议了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考察时的指示精神之后,以村党总支和村委会的名义给习书记写信汇报今后工作打算。
  2003年2月11日,习书记给横坎头村回信,赞同肯定村两委的目标打算和工作举措,希望横坎头村“发扬老区的优良传统,保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十五年来,横坎头没有辜负习近平同志的殷切期望。
  现在的横坎头,除了红色基因,人们还将它与一种红色水果联系在了一起,这种水果就是樱桃。2003年,横坎头村在宁波市农科院的指导帮助下,建起全镇第一个樱桃种植基地。
  那时,村里建了一个70亩的基地,村干部、党员带头种。后来,张志灿开始四处“物色”人才,他听说梁冯村有一个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