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陈戈
新昌县,山多田少,是绍兴市大部分薄弱村的所在地。发展薄弱村,关键靠人,重点是提升村级集体经济,记者蹲点新昌3个村庄,看到的是一场场集体经济蝶变的魔术。
夹缝中的持村之道
时间:4月9日下午2点30分
地点:儒岙镇东家坑村
从新昌县城出发到儒岙镇东家坑村,一路都是曲折的山路,同行的儒岙镇党委副书记徐小锋笑言,这条山路,平时她自己都不敢开,迎面车辆驶来,两辆车交汇几乎已是相差毫厘。
一路颠簸将近半个小时,车子终于在一个山坳中停下,一下车,面对眼前的景象,记者脑海中浮现的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010年真正实现道路硬化,就在去年,东家坑村才刚刚通了乡村公交……”从东家坑村党支部书记王培军口中获悉,东家坑村之前是名副其实的薄弱村。“以前村民想要去镇里,必须一大早起来赶15里山路到最近的公交车站乘车,在2008年,村里进出物资的运输还全靠骡子……”
东家坑村发展的艰辛早已停留在了昨天,如今,走在村道,两旁绿化优美,环境整洁,还打造了一条红色生态旅游线路。
“这里是红色记忆亭,再往前是党建小广场……”东家坑村的联系村干部梁键“兼职”成为村里这条线路的一名讲解员。
集体经济几乎为零的东家坑村,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王培军向记者道出了项目背后的治村之道。“由于东家坑村是革命老区,打造红色记忆亭项目我们争取到了民政部门的政策支持;村道两侧的绿化工程靠的是一家结对企业赞助;一万多元的河道保洁资金我们精打细算,聘请村民做保洁员,在保证村庄环境的同时,省下了七八千元;路是村民筹资,镇政府奖补,村资金投入,镇村联动共同完成建设的……”
有效的开源节流,村干部的精打细算,紧跟政府的思路……东家坑村把每一分钱都用到了刀刃上,“每年做一点,年年有变化”,东家坑村走出了一条集体经济的突围之路。
来自土地的馈赠
时间:4月9日下午4点
地点:儒岙镇上里村
离开东家坑村开车行驶没多远,原本的行程,由于随行乡镇干部的一句话改变了:“这里以前可是省级文明村!”手指的方向有一块木匾,上面刻着上里村。
一行人的突然到访,让刚刚在村里干活的党支部书记徐正金匆匆赶来,带着我们在村里转了一圈。从徐正金的口中得知,上里村还是全县第一家生态公厕的所在地,无论是厕所革命还是截污治水,上里村都一直走在前面。
走在上里村的党建五星长廊,一旁是青郁的农田,一旁是潺潺的流水,记者的目光被一块牌子所吸引,停下了脚步——“上里村党支部扶贫基地”。
长廊的一头,停靠着一辆助残车,一位村里的残疾大伯正在打理田地,见到我们一行人,残疾大伯脸上洋溢出了幸福的笑容。
“地里种的是蓝莓,是村党支部出面,让村里的10几位残疾人成立公社,通过土地流转的方法,把这20多亩土地让残疾人耕种,每年的收入相当可观,帮助他们脱离贫困。”徐正金把前因后果都告诉了记者。
农忙时,村里的其他村民还会帮助这些残疾人采摘蓝莓,在帮助残疾人的同时也让其他村民多多少少提高了收入。
带领残疾人贫困户脱贫致富一直以来是工作上的难题,单单依靠每年的慰问补助不足以变输血为造血,上里村的集体经济做好了土地这篇文章,解决了残疾人贫困户的收入难题,真正点亮了“富裕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