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组织工作的活力之源
工作做实做精,在求真务实、力求实效的前提下,创新才会成为一种可能,创新才会持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工作要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组织工作的创新并不是坐在机关大楼里拍脑袋,制定一打一打的新规划,也不是靠“笔杆子”查资料编材料,更不是喊出一个一个的新口号,而是要在落实中创新。
创新不能玩概念包装,更不能标新立异,创新必须从当前实干中的工作做起,结合好上级部署与自身实际,用新思路、新措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热点、难点、薄弱点,把特色做大、优势做强,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使组织工作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方法不断改进、载体不断活化、机制不断完善,形成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新局面。
“志愿服务”一直是嘉兴的金名片,从小小“红立方”到如今巨大的“红色志愿之城”,嘉兴市通过扎扎实实、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累计服务群众48.2万人次,在职党员认领“微心愿”1.3万余个,真正用实干推动着“志愿服务”工作的持续创新。
凡事唯实得。创新不实,蓝图再好也不过是画饼充饥,设想再美也只是黄粱一梦。组织工作的创新只有紧紧围绕着实际所需、实干推动,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基层是创新的源头活水
创新组织工作,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生搬硬套”,更不是建“空中楼阁”。创新组织工作,既要吃透“上情”,更要摸清“下情”。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基层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的活力和源泉所在。组织工作要创新就必须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拜基层群众为师,学习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宝贵经验,向群众求教问计,从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总结经验、升华规律,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形成组织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机制。近年来,浙江省组织工作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都来自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
贺田村,浙江省龙游县南部山区的一个普通小山村。这个距县城35公里,仅有农户428户、村民1528人的小山村,却因衢州“第一干净村”、农村垃圾分类“贺田模式”而名扬海内外。衢州市将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紧密结合,在贺田村基层创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推行了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贺田模式”。
“贺田模式”只是众多组织工作基层创新的一个缩影,纵观全省,由基层创新上升为市县区创新的不在少数。
越是群众的创造,越是管用有效,越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组织工作的体制机制、方法手段、活动方式是否与形势发展相适应,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感受最直接,他们要求创新的愿望最迫切,创造的方法也往往最管用。
浙江省向来善于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把感性认识理性化、零碎经验系统化、有效方法制度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成果的辐射带动效应,努力将基层创新的涓涓溪水,汇聚成改革创新的时代洪流。
浙江的组织工作创新,其路漫漫。浙江也正以开拓的姿态,大踏步迈向2016年新征程……